宗宁:外忧内患 大阿里战略存疑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一封基金经理的来信
阿里巴巴私有化新闻之后,一条不太起眼的报道突然出现在了各大互联网媒体的新闻之中,“雅虎股东、美国对冲基金公司ThirdPoint基金经理丹·勒布(DanLoeb)将会在周二致信雅虎投资人。在此信中,勒布谈到了对雅虎的看法,特别是雅虎对阿里巴巴集团投资的价值。勒布认为,雅虎当前持有的阿里巴巴集团估值已经相当于每股13美元,占据了雅虎股价的绝大部分。”虽然信中是在对雅虎的资产做出了评估,但实际上,文章被广泛传播,显然是在给阿里巴巴贴金,文中对阿里巴巴集团的市值做出了480亿美金的预估。而阿里巴巴集团退市的时候,市值则不到100亿美金。剩下380亿美金的差值,则似乎象征着阿里系其他产业的价值。
这个口吻其实并不陌生,在2010年,卫哲还没有被赶出阿里集团的时候,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卫哲也声称,阿里巴巴集团的总价值,应该超过五百亿美金。而从种种迹象而言,这个估值的出台似乎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要超过腾讯和百度的大概480亿美金的市值,除此之外,暂时还没有什么更有力的支撑。
我可以理解,卫哲在当时阿里巴巴股价低迷的时候,对外宣传口径的强硬和雅虎股东对雅虎资产的重视和包装,但实际上,这样的溢美之词却并不能让人信服。而按照资本市场的一贯习惯,信息往往需要反向理解,利好出来,其实是利空,而利空出尽,则往往预示着良机的到来。
如果阿里巴巴的股价被低估了80%,那一定是一副资本市场抢购的热烈景象。而事实上,雅虎在穷途末路之余,手里这么一大把被低估的优质资产,我们也没有看到任何资本市场的询价,甚至阿里巴巴自己,对私有化的事情的关心程度都远远超过回购股份。在2010年之前,很少投资者会留意雅虎披露的阿里巴巴集团的财务数据,在2008年微软试图恶意收购雅虎时,阿里巴巴集团甚至都不在微软的考虑之中。
雅虎对出售这笔看似优质的资产,也一直显得意兴阑珊,这种种情况都让外界的人显得更有些多余的焦虑。对于马云来说,则因为说出来的话太多了,一件件的执行起来,显然就不是那么的高效。雅虎持有的阿里巴巴的股权,究竟价值几何,马云还有没有能力在私有化之后再回购雅虎的股份,目前看,都十分有待验证。
阿里巴巴私有化目前最大的好处就是在股市丧失融资功能后,可以不再公布自己的业绩数据,为今后集团打包上市做好包装的前期准备工作。收购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是从几家银行贷款得来,这种宁付利息不要上市的态度很有马云毅然决绝的风格,尽管一句“为股东负责,照顾股东利益”的托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B2B的黄昏,大阿里未来之路外忧内患
“阿里巴巴的年报显示,2011年上市公司总收入和利润分别只上涨15.5%和22.6%,到2011年Q4,这一涨幅更下降到9.0%和9.9%。如果以人民币计价,这一数据还没有跑过GDP。阿里巴巴的付费会员一直呈下降趋势,2010年的81万付费会员到了2011年下滑到了76万,国际金牌供应商下降27.6,经营现金收入减少了28.2%”在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下,这些数据无不显示了B2B模式的日薄西山,在所有企业都开始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后,平台的意义变成了一个新的起点,平台的效果也开始锐减。而平台的风险却不断的加大,各种欺诈和内外勾结几乎无法可解,卫哲因此而被马云挥泪斩马谡。
有人负责,不代表问题的解决,电商垂直化和B2C的崛起,加上自建物流的风潮,让马云这个电商先驱开始落后于行业的发展。春节前后一个月,淘宝销售几乎陷入停滞状态,而京东的自提点,依旧可以保证次日达。这种危机,大大促使了马云将大淘宝战略升级为大阿里战略。
大淘宝战略本来包括支付宝、淘宝、阿里云计算和中国雅虎,其标志性事件是阿里妈妈和口碑网并入淘宝,而大阿里战略则将淘宝分拆为淘宝集市和淘宝商城,并把淘宝商城更名为天猫商城进行品牌差异化运作,同时独立的还有一淘搜索、以及聚划算。大阿里战略试图将淘宝系和阿里系的各个单元,逐步分拆为独立单元再整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号称提供“互联网水、电、煤”业务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生态圈。
这个战略激进而又困难重重,首先是淘宝商城独立中大幅提价带来的“伤城”事件,大量商城中小卖家在高额的费用下几乎丧失继续运营的能力,而淘宝集市将流量导入商城的倾斜举措,让淘宝集市卖家的生意也一路下滑。好在淘宝集市这个流量奶牛在电商大跃进的大环境下,尚可支撑,但已经引起大批中小卖家的不满,平台风险一再爆发。
于此同时,淘宝内部的腐败现象也已经逐步显山露水,由于聚划算丑闻被不断曝光,一月份华强北在线副总裁龚文祥在微博透露,聚划算“大地震”,很多聚划算小二电脑突然被收走,淘宝开始大规模反腐。三月,聚划算总经理阎利岷被就地免职。
一方面是行业的不景气,一方面是内部体制僵化和制度腐败,阿里系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显然已经无法和当年相提并论,阿里价值观的弱化是一件比行业不景气更严重的事情,随着高管的离去和大规模的轮岗变动,大阿里的未来之路,看上去是阴云密布困难重重。
看上去已经略显老迈的马云似乎变的更加消瘦,阿里退市可以说是前一个阶段阿里发展的结果汇报,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并不能让投资者满意,而淘宝系的茁壮成长则一直遭到利益输送的诟病,其中支付宝的自行处置股权更是把中概股的诚信放到了火上拷问。而集团打包上市,似乎是实现估值五百亿美金的唯一途径,这一次,马云还能那么顺风顺水么?
大格局带来大挑战,大阿里模式恐难成功
大阿里的核心思想非常简单,与马云一以贯之的“平台化”偏好一脉相承,而平台化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不再具有先进性,其工具性的弊端反而暴露无遗。
平台化的价值是信息丰富,提供对接和处理服务,优点是轻资产,规模不设限,缺点则是对平台上的内容管理不易。而大阿里所有的平台都无法解决“诚信”这个商业的核心问题,无论是从卖家的经营,还是买家的诚意,山寨集散地暂且不说,日前一篇《在淘宝购物,利用淘宝规则月赚2万》的帖子,也引起轩然大波。卖家买家全部趋向于技术化,而诚信这个问题,从上到下,都无法得到保证。甚至大卖家还纷纷成立驻杭办事处,以搞好和小二的关系,俨然一副小王国的摸样。这种平台化风险多次爆发,动辄就引发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大阿里发展中的定时炸弹。
而从行业的发展角度而言,比起信息丰富的大平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垂直化和专业化的购物或者服务途径,电商B2C发展一日千里。各大子公司业务也大都堪忧,一淘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许多主流电商都拒绝一淘的抓取。支付宝则面临着银联快捷支付的强力竞争。天猫商城品牌改变的后果尚且未知,而中小商家再度爆发反抗的可能一直存在。长期的虚假打折促销让马云不得不下狠心在今年整理所有的促销活动,并定下2012“蛰伏”年这么一个基调。淘宝的交易虽然还是天量,但对于马云而言,产生的实际价值则远远不能和这个交易量形成正比,最重要的是,知识产权风险、假冒伪劣风险、税收政策风险等多种风险像数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整合资源,平复风险谈何容易。
在每一个实体后面,都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源泉,这巨大的诱惑,让大阿里最核心的阿里人开始发生了蜕变,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公司独立的越多,分散的权限就越多,寻租的可能就越大,这种风险,则比上面所说的各种行业风险,更加的危险。而目前看,除了廉政部门的建设和轮岗制度的诞生,并找不到什么太好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大阿里最大的使命就是把集团全部资源,包装成一个整体的、光鲜的、绚烂的礼盒,拿到资本市场上实现自己第二次创业的最大价值。而每个人都知道,光鲜的礼盒里面的东西,恐怕已经不再那么新鲜了。
互联网行业其实就是这样,之前风光的雅虎,早已明日黄花,微软的第一宝座也拱手相让于苹果,谷歌在facebook面前,已经暴露出了疲态。而当年的电商龙头ebay,也已经被亚马逊打的溃不成军。
马云的二次创业,真能过了这一关吗?(来源:易观网)
上一篇: 阿里巴巴王帅:我们和京东在理念上不同 返 回 下一篇:24券杜一楠:新融资鼎晖未跟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