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受困全产品战略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近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奇虎360诉腾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纠纷一案进行一审。该案中,奇虎360向腾讯提出了1.5亿元的高额索赔。1年多前发生的3Q大战继续上演。
事实上,在3Q大战之后,虽然腾讯推出了开放平台战略,希望拥抱更多伙伴,携同产业共同前进。但是业内对腾讯的指责从未绝于耳。
例如,此前,网易声明称,旗下产品“网易新闻客户端”在同类产品中排名第一,却遭到腾讯公然侵权,网易认为两家公司产品“相似度达到99%”;而UC优视之前也以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腾讯,并出示了腾讯要求运营商在QQ浏览器与UC中只能选择其一的证据。
擅长“模仿”,并与业内企业展开激烈竞争,腾讯并非个案,这其实也是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缩影。如今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进入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各种产品形态和模式高度重合,互相之间也有着极大的可替代性。
但是腾讯在模仿和产品推出之后,所形成的商业能力却将业界很多公司逼到了死角。因此也有业内人士质疑:腾讯模仿和借鉴到底是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还是为了把对手或者说原创者击倒呢?
早在数年前,业界就有观点认为,假如有一天马化腾一觉醒来,决定腾讯向某个领域大举进军,结果必将是这一领域的重新洗牌。
首先做假设:腾讯进入了某个领域。QQ作为互联网中为数不多的能让用户掏腰包的应用,业界有理由相信基于QQ、腾讯社区的新业务一定会找到让网民乐意付费的方法。其次,QQ是一个非常便捷、低廉的工具,Q币和财富通又是成熟的交易介质,这保证了腾讯新业务不仅能留住用户、完成交易,还可以解决各种创新业务之前所面临的广告精准、迅速投放及结算等难题。
所以,创新业务发展关键,是解决商业信息传递的效率问题,是解决用户体验提升的问题。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远比一个好梦更有价值。腾讯屡被起诉的原因恰在于“怀璧其罪”。
而腾讯也有困局,无差别的全产品线战略极可能令其疲于奔命。其丰富产品线布局的背后,其实是以牺牲每个单个产品竞争力为代价的。
如果仔细分析腾讯的产品布局,会发现,在真实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市场中,腾讯并非真正的无所不能。除了核心IM产品外,其所有的延伸业务除具有现实的强大吸金能力之外,成长性都可以打个问号。
例如,腾讯虽然打败了联众,但是拍拍却依旧被压制在淘宝之下;虽然腾讯已经杀到了四大门户的层面,但是搜搜的份额依然无法企及百度(微博)。而即便是让运营商坐立不安的微信、微视等业务的发展,依然是磕磕绊绊。此类产品在热度过后能有多好市场的表现,仍需观望。
腾讯也于去年推出了平台战略,时逢互联网平台扎堆的年代。
尽管腾讯平台经过半年发展,获得了不错的数字表现,例如:注册开发者超过了30万,第三方月活跃用户数突破了2亿。但是,腾讯平台的差异化到底在哪里呢?创新性,前瞻性,独特性,到底是什么呢?
腾讯平台开发者苏摩科技CEO陈雷对记者说,“腾讯开放平台有海量用户,分布于全国各地区,年龄范围广,付费习惯好,黏性高。”
这依然是腾讯的固有优势,而业界与腾讯的纠缠还将继续。(来源:《通信产业报》)
上一篇: 苏宁国美发力 垂直电商结盟合围京东 返 回 下一篇:社交智能在购物过程中的作用–数据信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