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吴传晖:媒体融合与社会化媒体发展
财新传媒执行总裁兼总经理吴传晖(腾讯科技摄)
腾讯科技讯 6月15日消息,财新传媒执行总裁兼总经理吴传晖今日在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就媒体融合与社会化媒体发展展开讨论。
据悉,腾讯今日在北京召开合作伙伴大会,1000 多名合作伙伴和嘉宾到场见证腾讯的战略转型。腾讯科技和腾讯微博做现场直播。
以下是财新传媒执行总裁兼总经理吴传晖演讲实录:
吴传晖:各位下午好,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今天能够来到这么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一个会场,我们是一个媒体的公司,是专注在做原创的财经新闻的这么一个媒体,同时我们是一个跨媒体的这么一个平台。
今天我想就从我们这个行业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说实在的,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互联网这么大的会,对我来讲,我觉得又新鲜,又兴奋,所以我觉得更多的是分享。
我想讲几点,我们作为传统媒体以及现在正在做的新媒体,怎么跟社会化媒体来结合?我讲几方面我的一些体会。
著名的传播大师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媒体的交叉混合和融合一样,能够释放出巨大的新的能量,我想过去的十年,我们见证了传统媒体,见证了新型的网络媒体最为迅猛发展的时期,而且挑战是逐渐升级。
从这个图上我们看得到,我们最早的时候是门户网站,然后到了百度和Google所代表的搜索引擎,一直到现在社会化媒体崛起的这个时代。也就是说,它不仅驱动了这个媒体的融合,因为用户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它驱动了媒体的融合。而且还使我们不仅要面临,要向新媒体转型,而且还要进行跨媒体的运营。
在新媒体出现以前,大家接触新的信息来源,还是来自于传统媒体,模式很简单,单向的,少数人制造了新闻,多数人来消费。其实新媒体的发展,大量社会化的媒体,新闻咨询和信息传播就更加多元了,这个传播形态更加丰富,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而且消费者也有机会参与到信息制作和传播当中来了。
我们看到的数据是,在美国有44%在网上新闻的获取是通过社会化的媒体,也就是说大众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信息的传播。而且还有一个特点,他来的很快,去的也很快,在整个社会化的特征中看到,一个是刚才讲到用户的参与,是非常公开透明的,而且是能交流,能够对话,能够融合。我们觉得对于一个我们专注在做准确的、深度的财经新闻的这样一个内容供应商来讲,这是挑战,但是也是机会。
我想可以看看我们这个同行,现在在做的一些新的尝试,可能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这个启示是来源那些我怎么利用新型的互联网的平台,能够利用社会化媒体这个特点,能够使我们更广阔,更好的传播信息。而且还可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我们看到的这个尝试,我这边举了一个例子,在美国现在也比较有不名的Tumblr,它在美国应该算得上互联网的第一大报,他的做法就是高质量的内容,24小时的新闻聚合,而且还有非常高质量的博客的评论,认证的博客的作者和他高质量的评论,这是他流量聚升的保障。还有一个特点,他非常注重社会化,利用社会化的媒体来提高他的关注度和访问量。
还有一类是因为社会化媒体的冲击之下,个人化和互动化成为了这个媒体的挑战,我们一方面看到用这种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加上聚合来引起业界的关注。还有一种是我这边展示的,这两个一个是商业评论的网站,在三四年前卖了,一个是原创型的,专门专注在新闻的一个社群。这几个类别的尝试,我们感到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我们过去所被称为传统媒体的公司,也有机会参与到这个平台当中来。
我刚说媒体融合的机会,在我看来,我们看到其实我们经历了门户的挑战,搜索引擎的挑战,但是有一点,直到今天,在互联网上,我们看到门户网站的内容,信息的提供,其实还是良莠不齐,有的时候也有同质化的一个问题。社会化媒体的问题,我们现在看到,有的时候消息来的比较快,真假难辩,是不是这个市场仍然需要筛选甄别,然后再加工,再传播的这样一个媒体?我们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的一个机会。
2011年是微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一年,开放是生态互联网必然的趋势,今天我们见证了腾讯这样一个非常开放的这样一个姿态。对我们这样的传媒公司,或者是叫过去以传统媒体为主的这样一些运营企业来讲,创新意味着对新思维、新需求,以及代表这些新技术思维的人才,都要冒着非常勇敢开放的心态,我们有机会打造具有独特价值的新闻和应用产品,对我们来讲,深刻的体会就是微博可以成为我们内容输出的一个新型平台,但是我们一定是有差异化的。
另外我们还可通过和开放平台的融合,带来流量、用户品牌的提升,实现合作共赢,这是我们现在看到市场的这样一个感受。
再回过来看,这个融合趋势的已经有一些势头显现,作为新兴的媒体,它非常注重社交网络的融合,利用社会化平台,提高网站的访问量,使得这个网站成为一站式的新闻和评论消费的场所,而且他们还启动了推特计划,利用推特实时的信息来做即时新闻。他们在推特上的粉丝量是107.7万,超过了纽约时报。很明显,通过Facebook,他们只推了两个月,流量上升48%,其中评论15%来自Facebook。我们看到几点应用性的指标,都通过和社交网络的融合大大地提升。
回到传统媒体的代表,就是纽约时报,追求高品质的新闻质量,高品质的评论的这么一个传统媒体,他也一样,除了品牌的提升之外,纽约时报的做法,也使得他作为媒体的影响力,能够重新整合,他是一个老牌的新闻集团,他们的粉丝量推特上330万,Facebook上105万,其中超过35万的网站的用户选择了Facebook直接登录,发表评论。最关键的一点,对于我们一个新闻的生产商来讲,他们的记者和编辑成为活跃的使用者,在报道一些突发新闻,尤其是在报道一些战争,灾难,这些一些报道的时候,这种社会化媒体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凸显的。
下一个说,品牌提升了,流量提升了,影响也提高了,我想下面值得我们继续探讨的,我认为现在仍然没有找到的答案的,就是我们怎么样使得这样一些流量,这样一些关注,用户的聚合,能够使他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带来更多的收入。我们今天中午还在讨论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也只能是一个摸索,但是我想方向是明确的,我们要寻求广告主、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我们怎么产生一个系统的协同效应。
另外一方面,我们刚刚也讲到,新的互联网时代,用户和需求更为重要,所以我们怎么通过媒体融合,更加深度地挖掘用户的需求,能够更加的注重用户的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再一点,我们要增加度用户服务的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使社会化媒体能够成为广告的新品牌。但是广告是不是就是唯一的商业模式呢?这个还要我们再看看接下来我们的探索,和我们在和我们合作伙伴之间不断的碰撞,不断的沟通来找到我们的方向。
现在我想借这个机会介绍一下,我说了这么多我的分享,我们同行,国外的做法,我们财新传媒在做什么?财新传媒是一个创业公司,我们刚刚成立了一年半,我们致力于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财经新闻的集团,我们现在业务架构来讲,是一个跨媒体的架构,我们有多元的产品线,我们有杂志,还有周刊,还有图书系列等等。我们的互联网的产品,现在也比较多,首先我们的网站财新网,还有一个自己平台上的社交平台。还有一个重要的产品就是财新的新闻,我们是拥有一个中国最好的财新新闻内容的团队,国际化非常高,我们有英文财新网,主要是提供关于中国财经新闻的英文的杂志。
组织架构上,我们有非常新型的新媒体组织架构,我们有自己的开发团队和产品团队。因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是生产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落实到不同的渠道,但是你每一个介质,其实都要根据这个介质的特点去做不同的产品的建设。我们成立以来,就做了很多社会化媒体的实践,我们跟腾讯的合作也非常多,我们已经跟QQ空间,腾讯微博,腾讯邮箱,包括开心网等形成了合作的关系,而且我们对微博版的内容也是专门有编辑负责的。这里可以看到我们在腾讯微博上粉丝有差不多四十万,空间这边有接近三十万的量,通过腾讯订阅订阅我们的内容也有超过一百万。
我想举一个实例,我们怎么从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中获得了非常良多的品牌的提升?我们在最近的五月份的一期报道,报道了邵氏妻儿的故事,是关于婴幼儿非违法走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通过财新网,通过腾讯微博,通过新浪微博同时发布,其实整个的效力是非常大的。首先进入了当日微博的热点,引起了大量的转发,在腾讯上有四万多条,评论有两千多条,在新浪上有两万多的转发,5700多的评论。我就想象,如果没有社会化媒体,我们的调查报道,我们记者花的很多心血,它的影响力一定不会像现在这么大。
我们有一个小一点的,我们自己针对财新网对内的一个社会化媒体的探索,我们有一个自己的平台,财新网有很多用户,他也有进一步来交流、沟通,包括财新的记者和编辑来沟通的这么一个平台,我们希望跟他们保持紧密的沟通,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支持,我们下一步还会继续改善。
说了这么多,我们作为一个网站,我们想对腾讯的期望,和对未来我们如何合作?我们当然也有很多的想象和思考,我想从目前我们已经再做的来讲,腾讯给我们的价值也是非常非常明显的,他是一个中国最活跃的用户群,这当中也有很多是我们的用户,也是我们潜在的用户。我想最重要的,可能还是说怎么能够建立一个合作与共赢的局面。我们在内容上通过和腾讯的合作,新闻传播的效应会放大,更多的用户参与互动,体现了公众的意识。对新闻报道形成非常有效的反馈。
在经营上,我们要探索营销资源整合新的方式,平台和应用有机地结合,我们的流量,我们的用户和收益如何去共享,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事情。
还有一点,我们作为腾讯这个平台上一个重要的应用,我们怎么能够通过腾讯开放平台,能够提供更好的支持,而且不仅仅是传播的渠道,更可能成为一个深层次的,一个开放的用户,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跟这些用户建立更加深层次的关系。对于我们的这样的一个传媒集团和互联网企业来讲,这种开放也是一种考验,我也想把这个问号留给我们自己,也留给腾讯开放平台,我们来共同地去探索,希望能达到一些更有成效的合作,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上一篇: 图文:腾讯游戏副总裁王波致辞 返 回 下一篇:图文:Zynga中国总经理田行智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