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我行贿了”网:揭露腐败的市价
作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王贞又
一家名为ipaidabribe(中文名为“我行贿了”)的网站,因为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中国山寨版,而突然进入了中国人的视线。南方周末采访了IPAB网站长拉古南丹,听他讲述这个反腐网的故事。
网站创办人斯瓦提·拉马纳坦﹙女﹚与站长拉古南丹 (IPAD供南方周末/图)
“我行贿了”网缘于拉迈什、斯瓦提·拉马纳坦夫妇的一句玩笑。他们一直希望能在增进印度市民权利和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方面做点什么。两年前,他们盯住了腐败,开玩笑说:至少我们该帮助人们了解,他们应该对班加罗尔、德里的警察付多少钱才能得到同样的服务。于是,2010年8月,他们在网页的顶端加上了这么一句话——我行贿了.com:揭露腐败的市价。
连“糖果”式的甜头也不能给
2011年1月初,当印度人尤格什·马骏达尔走进南德里的警察署时,他虽然对能很快拿到申请出国签证所需的无犯罪证明不抱希望,但在被告知要等一个月时,他的心咯噔了一下。
“实际等待的时间会更久,但我的外国雇主可等不了这么久。”尤格什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道,“更糟的是,我已经通知房东退租,拿不到这份材料,我就只好睡朋友的沙发了。”
一名办事员善意提醒尤格什,申请材料是由当地警察局审核的,当地警员胃口不大。尤格什心领神会,当即奔赴片区警察局。在付出1200卢比(约合人民币170元)后,他在一周后顺利拿到了证明。1200卢比,大约是他付给帮佣一个月的薪水。
与IPAB网上的抱怨相比,尤格什堪称幸运。一位久居德里的外地人就在网上抱怨说:“为了核实护照,我不得不付给他们(德里警察)2500卢比……仅仅因为我不是德里本地人。”
护照、签证办理过程中的行贿正是创办“我行贿了”网的原因之一。现在网上交流各地的行贿成本已经成为常态。比如,同一项护照核实服务,德里的行贿市价是500卢比,班加罗尔为300卢比,不过被“宰”的最高纪录发生在孟买,3500卢比。
“1200卢比对我这样的中产不算什么,但保姆、三轮车司机呢?政府制订的标准是240卢比。没钱的人就得不到正常的服务,这不公平。”尤格什说。
“更悲哀的是,有钱人甚至已对此习以为常。”“我行贿了”网站站长拉古南丹强调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甚至反对糖果盘式的小费。在印度有时人们就是习惯了付小费,甚至当办事员没有开口,有人也会付点‘甜头’给他。那是大错特错。”
讲行贿故事,也讲不行贿的故事
创办网站时,拉古南丹与拉马纳坦夫妇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激烈讨论。一个旷日持久的争论焦点是:怎样对待真实的个案?进一步说,如果举报人撒谎怎么办?
最终,他们达成共识。网站的目标是要需求系统性的解决腐败问题的方法,而非关注具体的受害人和腐败官员。“我们不是政府机构,我们不做实名告发的事,因为我们不可能核实这些名字。如果明天有人提交一份伪造的报告,受害人可以对我们采取法律行动。我们可能由于诽谤或毁坏名誉而被起诉。”拉古南丹说。
为了避免在行贿故事中牵涉到真实个人,网站请求前来讲述行贿细节的访问者:请不要透露当事人,包括您自己的名字。但尽管这样,还是不断有人留下真实姓名。直到借助于一个姓名自动删除系统以及一个庞大的印度人姓名数据库,网站才终于摆脱了让自己可能陷入各种纠纷的困扰。然而,新的麻烦又出现了。印度有上千个来自方言的名字,总会有个把生僻的姓名淹没在留言的汪洋大海里。每逢这一情况,网站维护人员惟有手动操作,把新名字添加到数据库中。带来的后果就是,“我行贿了”的姓名数据库还在不断扩大。
与网民的一味抱怨不同,网站还有一个“我不用行贿”的板块。这来自拉古本人的创意,在加入jannagraha运营IPAB之前,拉古南丹为政府工作了26年,他熟知对本性诚实的官员来说,公众的鼓励和表彰有助于保持其清廉。
“我知道在政府中有非常好的官员。但不幸的是,他们没有获得足够的认可。因此往往一段时间后,清官也变贪官了。”他进一步解释道,“我觉得IPAB应该对所有人都公平。如果有官员是清廉的,他做的好事也应当公之于众。”
事实没有辜负拉古的期待。时至今日,“我行贿了”网站上已有四百多名访问者讲述了各自与诚实的政府官员打交道的经历。
向民众传授规避腐败的秘籍
现在,在“我行贿了”网,人们不仅可以讲述各种腐败故事,还可以通过交流向公民传授在日常生活中规避腐败的“秘籍”。
仿照“摩西十诫”,IPAB团队制作了一个“IPAB十诫”视频,用诙谐的语言告诉人们避免行贿的十条诫律:自信、做足功课、不找黄牛、追问理由、利用信息权法、直接拒绝、投诉、保留证据,最后一条是“试试甘地精神”。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视频录制了7个不同语言的版本,以便大多数不懂英语的印度公民也能速成“反腐大法”。
网站还针对印度政府11个主要行政部门的日常服务,提出了400条快捷办事指南,比如怎么快速获得供水、供电、煤气管道。拉古南丹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相比我们的回答,印度政府网站真是糟透了!”
访问者也可以从“我拒绝行贿了”板块中分享前人饶有趣味的抗贿经验大全。有人在面对交警勒索时暗度陈仓,用手机偷偷录下证据,迫使索贿者火冒三丈地放弃;也有人在海关遭强索不合理关税,果真发扬甘地精神,就地静坐冥思,打起了持久战,直到对方“转而压榨那些中东地区来的劳工去了”。
如果人们在网站上找不到现成答案,还可以选择“问问拉古”。“拉古”是拉古南丹的昵称,回答千奇百怪、堪比百度知道的提问成为他的一项主要工作。
“这是一个借助网络掀起的人民运动”
印度著名主持人巴卡·达特Barkha Dutt在近期谈话节目《我们人民》中大声发问:“行贿已经侵蚀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吗?当我们付100卢比给警察以逃避罚单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在行贿呢?在为接通水管付200卢比的时候呢?抑或是在为了一张火车票付钱给黄牛的时候呢?”
仿佛是为了回答她的质问,10个月间,“我行贿了”网的点击飙升至接近60万,网民提交了一万多起行贿报告,涉及409个城市,21类公共部门,政府受贿总额达近2.7亿卢比。考虑到大多数不懂英语、不会上网的印度草根阶层无法在“我行贿了”网站上留下足迹,这些数字只勾勒出了冰山的一角。
“我行贿了”网站在揭示日常腐败之深之巨的同时,似乎也表明:印度城市中产阶级对于生活中如影随形的腐败,并不是那么习惯。一向政治冷感的他们,开始作为一个集体,对行贿文化发出了拒斥的声音。“我们感到,在印度,事情将会起变化,不但如此,还会迅速改变。”拉古南丹说,他是一名乐观主义者。
一名悲观主义者在留言板上问他:“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在这里写下我们的行贿经验又有什么好处呢?”
“我行贿了”网也得到来自政府的反馈。来自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反贪署警官哈里什留下了联系方式,鼓励人们向他举报线索——好叫那些腐败分子“在牢里凉凉屁股”。
卡纳塔卡邦交通部是第一个对行贿故事表现出兴趣的部门。该部最高长官Bhaskar Rao是网站的资深网友。他甚至和网站直接联系,要求网站准备一系列改进部门行政程序的建议。
本周六,卡纳塔卡邦政府秘书长官S. V. Ranganath将与IPAB团队举行一个旨在控制腐败的会议,讨论三个部门的腐败现状:邦交通部、车辆注册管理部门、班加罗尔供电公司,并试图寻求解决的办法。
“政府的态度非常积极,对IPAB的减少腐败的建议总是抱持开放的态度。”拉古南丹对记者声称。他还说:“如果不同政府中的好人共同努力,只是对腐败现象感到闹心,这项事业就会失去向前冲的力量。”
印度媒体也对“我行贿了”网站的市民运动加了一把助推力。CNN-IBN电视台与网站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前者在他们的“IBN在线公民记者”节目中特意为“我行贿了”网站的讲述者留出空间。他们同意让那些发表最好的“我没行贿”或“我不用行贿”故事的人在节目中做一天公民记者,向人们讲述成功的反腐故事。
印度社会各方面参与反腐行动的热情,因特网普及率,以及方兴未艾的3G电信服务,让拉古对网站的未来充满希望:“这将会大大地改写印度人的民主实践。这就像是一个借助网络掀起的人民运动。”
上一篇: 淘宝iPad客户端上线首日居iPad app排行首位 返 回 下一篇:GINGER.io:让智能手机为你提供疾病预警